宿栖真院分韵得独字

空翠冷滴衣,石藓滑吾足。
偶随白云去,栖此林下屋。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
山僧老面壁,谁与伴幽独。
分我云半间,攲枕听飞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栖真院分韵得独字》是宋代诗人于石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林下幽居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
    于石(约公元1246年前后在世),字介翁,号紫岩,亦号两溪。元末至明初著名诗人,婺州兰溪人。他性格豪宕,气骨苍劲,宋亡后隐居不出。于石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以表达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哲思。他的作品多具有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境界,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他的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宿栖真院分韵得独字》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2. 诗歌原文
    空翠冷滴衣,石藓滑吾足。
    偶随白云去,栖此林下屋。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
    山僧老百壁,谁与伴幽独。
    分我云半间,欹枕听飞瀑。

  3. 诗意解析

  • 空翠冷滴衣:形容山林中的景色清新而幽静。空翠即空旷的翠绿色,指山林中植被茂密、树木繁多的景象。冷滴衣则是说这种景色让人感到凉爽,仿佛能滴在身上。
  • 石藓滑吾足:描写了诗人走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感受到的滑腻感。石藓指的是苔藓附着在石头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白色或绿色的覆盖物。滑吾足则表达了诗人行走时的愉悦和轻松。
  • 偶随白云去:描述了诗人偶然跟随白云飘荡,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里的“偶”表示偶然、随意之意。白云则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
  • 栖此林下屋:表达了诗人选择在林下建屋隐居的生活态度。“栖”即居住的意思,“此林下屋”则指诗人在此建立的居所,强调了其对环境的亲近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楼影挂斜阳:描写了夕阳下建筑的影子映照在窗户上的美丽画面。楼影挂在斜阳之下,显得格外宁静和温馨,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
  • 钟声出深竹:表达了钟声从竹林深处传来的声音,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氛围。深竹代表着幽深的竹林,钟声从那里传出,更加凸显了环境的清幽和安宁。钟声在竹林中回荡,仿佛能洗涤人们的心灵,带来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 山僧老百壁:描述了山中僧人年复一年地守护着寺庙,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百壁则指寺庙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这些痕迹见证了山中僧人的坚守和奉献。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信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谁与伴幽独: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的感慨和对友情的向往。“谁与伴幽独”中的“谁”表示疑问,而“伴”则意味着陪伴。幽独则是指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没有他人的陪伴和帮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孤独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的渴望。
  • 分我云半间,欹枕听飞瀑: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听到泉水飞流直下的壮观情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心旷神怡之感。“分我云半间”中的“分”表示分享或赠送,暗示诗人得到了这份美景的馈赠。“欹枕听飞瀑”则描绘了诗人倚枕而听瀑布水流声的情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现了他内心的豁达和平静。

《宿栖真院分韵得独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词的魅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