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具庵送湛渊上人永嘉省师

早年为客曾游处,今日题诗却送僧。
珠箔溅厓看雪瀑,宝窗缘塔见天灯。
金仙烂漫开银界,玉女婵娟倚翠层。
礼罢阿师穷胜讨,诸峰历历渐攀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轼的诗作,属于宋诗中的豪放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具庵湛渊上人往永嘉省师,余送之至浮桥驿而返。次韵以送。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漂泊岁将阑。
他年有客嵩山路,还似而今为上观。

诗词解析:

第一部分:“一别都门三改火”

  1. “都门”:在古代,都城或京城是官员和贵族居住的地方,此处代指苏轼当时的居所或者政治中心所在地。
  2. “三改火”:古时,人们根据星宿来安排日常生活的规律,如耕作、狩猎等活动。这里指的是每隔一定时间(可能是三个月)进行一次调整。苏轼用此表达自己因工作调动频繁,生活节奏被打乱的心情。

第二部分:“天涯漂泊岁将阑”

  1. “天涯”:意指远离家乡,四处飘泊。
  2. “岁将阑”: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流离失所、无定所归生活的无奈感受。

第三部分:“他年有客嵩山路”和“还似而今为上观”

  1. “嵩山”: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这里指代一个高远、清净、适合修行的地方。苏轼通过提到嵩山,表达了一种向往清静、寻求精神慰藉的愿望。
  2. “上观”: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场所,或是说达到较高的境界,这里暗示着作者希望有一天能在这样的地方修得正果,摆脱尘世的纷扰。

结语:

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与不安,展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内心的抒发,诗人不仅传递了一种悲凉之感,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