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文质侍父之西台

御史乘骢西入关,郎君晓服拥斓斑。
东风柳色寒犹浅,南国桃花春未殷。
后骑送官过白下,前驱卫士负黄间。
州城獬廌峨冠度,里社鸡豚衣绣还。
问膳早朝河畔驿,举鞭遥识陕中山。
道涂来往增加额,父老邀迎各解颜。
渭水东流连二汉,蜀都南去带诸蛮。
秦中兵馑仍凋瘵,剑外人风更阻艰。
勤读古书探要眇,与论时政及馀闲。
他年先后听周鲁,迭拜螭头最上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文质侍父之西台》是宋代诗人丁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 作者简介
  • 作者生平:丁复(约1312年前后在世),字仲容,号桧亭,天台人。他早年有诗名,元仁宗延祐初年游京师时,受到公卿大夫的赞赏,并拟授馆阁之职,但最终因当权者不予接纳而辞去。之后,他渡过黄河,游历梁楚等地,最终寓居金陵城北,过着放情诗酒的生活。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送杨文质侍父之西台》
    御史乘骢西入关,郎君晓服拥斓斑。东风柳色寒犹浅,南国桃花春未殷。后骑送官过白下,前驱卫士负黄间。州城獬廌峨冠度,里社鸡豚衣绣还。问膳早朝河畔驿,举鞭遥识陕中山。
    道涂来往增加额,父老邀迎各解颜。渭水东流连二汉,蜀都南去带诸蛮。秦中兵馑仍凋瘵,剑外人风更阻艰。勤读古书探要眇,与论时政及馀閒。他年先后听周鲁,迭拜螭头最上班。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精炼、对仗工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生动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边塞景象和社会图景。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主题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对杨文质侍父之西台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边防情况和军队驻扎的情况,同时也展示了北宋时期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
  • 表达个人情感:诗人通过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对杨文质等人的关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送杨文质侍父之西台》作为丁复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严谨的格律、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这首诗都有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明代胡应麟在其《诗薮》中称赞其为“唐宋之间一大宗”。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丁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作者心态:丁复在创作这首诗时,或许经历了个人生活和仕途的挫折,因此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1. 历史意义
  • 边疆稳定:通过对边疆地区和军队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丁复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注。
  • 民族团结:诗中展现了边民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送杨文质侍父之西台》不仅是丁复个人诗歌创作的杰作,也是反映北宋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