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师同玉上人游茅阜

朝辞二竺寺,暮宿三茅峰。
红树落一叶,白云深几重。
远游喜无雨,清兴尤宜冬。
遥知天坛上,会与仙人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畅师同玉上人游茅阜”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高洁生活的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仇远(约1237年—约1349年),字仁近,一字仁父,号山村民,杭州钱塘人。他是宋末元初著名的诗人,因工诗文而著称,与白珽齐名,被称为“仇白”。入元后,他曾任溧阳州儒学教授,后因故辞官归隐,晚年优游湖山以终。仇远的作品多反映其生活态度及对自然美的感悟,其中《畅师同玉上人游茅阜》便是一首典型的作品。

  2. 诗歌内容解析:”朝辞二竺寺,暮宿三茅峰”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早晨离开二竺寺,夜晚抵达三茅峰的情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二竺寺”和“三茅峰”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常被文人墨客用以象征修行之地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中的“红树落一叶”,形象地展现了季节更迭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慨。”白云深几重”则暗示了诗人对于高远境界的追求。此外,“远游喜无雨,清兴尤宜冬”反映了仇远喜爱独自游历、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遥知天坛上,会与仙人逢”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和期待,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3. 诗歌主题与象征意义:《畅师同玉上人游茅阜》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水的田园诗,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隐逸生活的哲学思想。同时,诗中所提到的“三茅君”、“梁丘伯”等人物,可能象征着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仇远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文化价值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畅师同玉上人游茅阜》是一首表现了诗人独特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五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仇远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元初社会文化的某些特点,是研究宋元时期文化变迁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