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堂西屋数间,但能容膝敢求安。
悄无人迹如深井,惯听秋声是冷官。
系马阶前慵夜秣,种蔬墙下助朝餐。
携来书卷犹堪读,好共青灯了岁寒。
秋晚斋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晚斋居》是清代乾隆年间,由爱新觉罗·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现实政治态度的反思以及对个人理想与责任的坚持。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分析:
- 诗人简介:
- 弘历,清朝皇帝,雍正帝之子,即位为乾隆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文化措施,如开博学鸿词科、编纂《四库全书》等,同时也大兴文字狱,处理了大量的政治和学术问题。
- 诗歌内容分析:
- 历史感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怀古鉴兴亡”等句子,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慨,这反映了他作为一代帝王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政治立场:“祗兹乾愓衷,愿言终不变”,显示出诗人对自己政治理念的坚持,即使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希望能够保持初心,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
- 艺术风格:
- 《秋晚斋居》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深度。七言律诗的格式使得诗歌结构严谨,音韵和谐,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 诗中的用词考究,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美学追求。
- 社会背景考察: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这是一个国家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能够创作出如此深邃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氛围。
- 文学价值评估:
- 《秋晚斋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诗人个人创作的代表,也是清朝文学的佳作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政治态度,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 读者影响:
- 对于现代人而言,了解《秋晚斋居》这样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同时,它也启发了人们对于历史、政治和个人责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秋晚斋居》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清朝的文化和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