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饮冰

欲共谭诗一解颐,停云望极思依依。
梅花赋就广平老,杨柳门闲靖节归。
驿路数程征马瘦,家书千里过鸿稀。
思君怕倚阑干北,拄笏看山竟落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朱饮冰》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仇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即以诗名,与白珽齐名,称“仇白”。入元,为溧阳州儒学教授,旋罢归,优游湖山以终。
  1. 诗歌原文
    欲共谭诗一解颐,停云望极思依依。
    梅花赋就广平老,杨柳门閒靖节归。
    驿路数程征马瘦,家书千里过鸿稀。
    思君怕倚阑干北,拄笏看山竟落晖。

  2.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寄朱饮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忧虑和关切。在诗中,仇远通过描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政治上的不安,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 文化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大家,仇远在诗中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例如,他引用了“梅花赋”和“杨柳门闲靖节归”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仇远在诗中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如“家书千里过鸿稀”一句,不仅描述了书信的稀少,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1. 背景影响
  • 文学史地位:仇远的这首《寄朱饮冰》在宋元之际的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 后世评价:明代的钱谦益在评价这部作品时提到其“饮冰之操,已著当时;如水之心,可徵于受事。”这句话意味着仇远在当时已经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1. 历史意义
  • 文化交流:仇远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仇远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民族认同:仇远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歌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寄朱饮冰》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艺术精湛的诗歌,更是仇远个人品质和文化追求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