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刹桥和陶渊明韵

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
钟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
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
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俗驾何时回,为尔谢松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根据所提供的文本信息,这是元代仇远的作品《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刹桥和陶渊明韵》,该作品是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渴望和对官场的厌倦。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仇远,元代诗人、词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10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字远夫,号南浦,又号苕溪渔隐,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元代四大诗人之一,与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多涉及山水田园,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词作,如《江城子·西子妆楼》、《满江红·送春》等。这些词作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江南水乡的深情怀念。

  2. 诗歌原文: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锺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3. 诗句解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首句“一日不见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渴望,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净化。接下来的句子,“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则描绘了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依旧不减当年。尤其是“钟山草堂古”一句,不仅点明了地点,更通过“牛马风不隔”的形象表达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则是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喜爱和追求,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世俗名利看淡的情感。

  4. 文化背景: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其著名的《归园田居》系列诗歌,就是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世俗世界的深刻反思。仇远作为南宋时期的诗人,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5.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其次,它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每个句子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再次,它的主题明确而深刻,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地点和人物,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最后,它的意象丰富而独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

  6.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创新性,通过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其次,它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深度性,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最后,它在文化传承中具有意义性,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历史记忆。

《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刹桥和陶渊明韵》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的地方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仇远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