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半屡雨

甘雨作丰年,尤宜近伏天。
水无过大海,旱不救良田。
六月茅檐滴,千村饭灶烟。
山城秋意早,新粒市香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月半屡雨”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雨水的珍视与期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方回(1227—1307),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他致力于诗的创作,并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著有《桐江集》等作品。

  2. 诗歌原文
    甘雨作丰年,尤宜近伏天。水无过大海,旱不救良田。六月茅檐滴,千村饭灶烟。山城秋意早,新粒市香籼。

  3. 诗歌内容解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甘雨的珍视和对农作物生长的期待。他认为在接近夏季的时候下雨最为适宜,因为雨水可以带来丰收的希望。同时,诗人也指出即使是大河之水也无法挽救干旱的农田。
  • 意象描绘:“六月”通常代表炎热的夏季,而“雨滴”、“饭灶烟”等细节则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画面。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
  • 情感抒发: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循环规律的敬畏以及对农业生活的关怀。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 语言风格:诗人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又不失深意。他的用词精准,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诗歌的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动荡,但文人仍然坚持文学创作,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诗歌的现实意义
  •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这首诗提醒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关注天气变化,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

“六月半屡雨”不仅是一首表现了自然现象和农民生活的诗,也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农业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