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旦晚晴

社雨弥三日,先之雹与雷。
已疑春色尽,忽逐晚晴回。
佳笋常迟出,奇花每后开。
微寒胜骤暖,更莫十分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旦晚晴》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春雨、雷电和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短暂与美好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出身于徽州歙县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失去双亲,由其叔父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艰难,但方回并未放弃学业,最终考中了进士。在宋理宗景定三年,方回成为了一名进士,但他很快因政治原因失去了仕途。此后,他转而投身诗歌创作,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1. 诗歌原文
    社雨弥三日,先之雹与雷。已疑春色尽,忽逐晚晴回。佳笋常迟出,奇花每后开。微寒胜骤暖,更莫十分催。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首两句“社雨弥三日,先之雹与雷”通过描述连续不断的春雨和突发的雷暴,展示了春天多变而神秘的气候特征。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敏感捕捉。
  • 季节变化的微妙:“已疑春色尽,忽逐晚晴回。”这两句诗表达了春天即将结束但又突然回归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春天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 景物特点的描述:接下来的诗句“佳笋常迟出,奇花每后开。”则转向描写春天特有的景物——早春时节的笋和花,这些植物常常在春雨过后才能发芽或开放。这不仅反映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 情感的抒发:“微寒胜骤暖,更莫十分催”。这里的“微寒”象征着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寒冷气息,而“骤暖”则预示着春天即将过去的热情。最后两句“佳笋常迟出,奇花每后开”,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短暂和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于这种变化无法掌控的无奈。
  1. 写作背景
  •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三月旦晚晴》是在元朝建立初期创作的。当时南宋灭亡已成定局,诗人方回作为遗民,面对时代的巨变和个人命运的起伏,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留恋以及对新朝代的复杂心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的多次转折中得到了体现。

《三月旦晚晴》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方回深邃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这首诗不仅是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也是学习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个人情感的典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