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自杭至雨少止

春尽雨还雨,山寒云更云。
昼常无日色,夜不见星文。
蜂起此狂贼,马来皆劲军。
克期可平尽,玉石恐难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马军自杭至雨少止》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结束、雨水持续不断的感慨以及对战争局势的担忧和无奈。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词原文
    春尽雨还雨,山寒云更云。
    昼常无日色,夜不见星文。
    蜂起此狂贼,马来皆劲军。
    尅期可平尽,玉石恐难分。

  2. 诗词解释

  • 春尽雨还雨:春意已尽,雨水依旧连绵不断,描绘了一幅春末时节的湿润景象。
  • 山寒云更云:形容山间寒冷而天空中的云层更加厚重,给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
  • 昼常无日色:白天常常没有阳光,暗指连日来的阴雨天气让太阳无法露面。
  • 夜不见星文:夜晚也看不到星星的光芒,强调了夜晚的黑暗和视线的模糊。
  • 蜂起此狂贼,马来皆劲军:蜜蜂飞舞如同强盗一般猖獗,马匹奔腾如同英勇的军队。这两句诗通过自然界的动态与战争元素相结合,形象地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混乱与破坏。
  • 尅期可平尽:预计可以平定这场战斗,但“玉石恐难分”表达了胜利后可能难以分辨谁是真正的英雄,谁又是敌人,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
  1. 艺术特点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雨水、山景、蜜蜂、马匹等,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比喻生动:使用比喻手法,将雨水比作强盗、马匹比作军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玉石恐难分”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玉石的比喻,表达了战争中的善恶不分,增加了诗句的深刻含义。
  • 节奏感强:诗的节奏感较强,通过重复的句式和韵律,使读者在朗读时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性。
  • 情感深沉: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战争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1. 文化价值
  • 反映历史背景:该诗反映了宋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战乱频发、政治腐败等,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窗口。
  • 体现人文关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
  • 传承文学价值:《马军自杭至雨少止》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性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军自杭至雨少止》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和战争氛围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