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雨还雨,山寒云更云。
昼常无日色,夜不见星文。
蜂起此狂贼,马来皆劲军。
克期可平尽,玉石恐难分。
【注释】
马军:指唐代诗人杜甫的一支军队。
自杭至雨少止:自杭州起程,途中雨少。
春尽:春天即将过去。
雨还雨:雨停又下。
山寒云更云:山寒,天气寒冷,云雾缭绕。
昼常无日色:白天没有阳光,光线暗淡。
夜不见星文:晚上看不到星星。
蜂起此狂贼:比喻像蜜蜂一样猖獗的叛军。
马来皆劲军:马来的军队强劲有力。
克期可平尽:按计划可以彻底平定。
玉石恐难分:形容国家混乱不堪,无法区分是忠是奸。
【赏析】
本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正月所写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时作者正在途中,他看到沿途的景色,心中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诗,倾诉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春尽雨还雨”,春去冬来,春尽时正是冬天,而冬天里却有雨水,这使杜甫感到奇怪。他感叹道:“山寒云更云。”山冷,天阴,云雾缭绕,这是冬日的典型景象。“昼常无日色,夜不见星文”,白天没有太阳的光彩,夜晚也看不到星星的光芒,这是说天色阴暗。“蜂起此狂贼,马来皆劲军”,这些叛军就像猖獗的蜜蜂一样蜂拥而来,而那些马儿都是勇猛的战士。这几句是写叛军的气焰嚣张和马军的强劲。“克期可平尽,玉石恐难分”,我们一定能够把叛乱平定,国家也会安定下来,但国家会乱成什么样,难以预料。
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