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宗补阙,弃官为头陀。
一篇息心铭,至今犹永歌。
不爱紫绶黄金带,不爱雕鞍白玉珂。
草椽布衲,一筇一蓑。
台城一旦甑堕地,公卿麋烂偾干戈。
当时独有宗无名,翛然野鹤山之阿。
今代柴痴庵,独把竹帚柄。
待扫众生尘,同作大圆镜。
不肉不饥,不绵不冷。
太室为衾,大块为枕。
一饭不再餐,一茶不再饮。
脱袍掷笏作百姓,十年悟道保真性。
昭文大学湛然翁,半夜室中传祖印。
无求于世长精神,自净其心延寿命。
野狐禅子落邪蹊,唯我痴庵独也正。
向来解后逢痴庵,赠我竹为帚者三。
一扫嗔,二扫贪。
惟有一病扫不得,两痴相值同酸咸。
虽然我更有一帚,建立天地同不朽。
扫愁扫闹扫是非,其帚何名名曰酒。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作品赏析和评析:

  1. 诗句解读
  • 萧梁宗补阙,弃官为头陀。:萧梁时期的宗补阙选择了放弃官职,成为一位出家人。
  • 一篇息心铭,至今犹永歌。:一首关于修行的诗歌,至今仍被传唱,表达了对修行的赞美。
  • 不爱紫绶黄金带,不爱雕鞍白玉珂。: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不留恋物质享受。
  • 草椽布衲,一筇一蓑。:简朴的生活,用草编织的屋檐和粗布衣物。
  • 台城一旦甑堕地,公卿麋烂偾干戈。:比喻世事变迁,繁华转瞬即逝。
  • 当时独有宗无名,翛然野鹤山之阿。: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宗无名像一只自由的野鹤,不受尘世束缚。
  • 今代柴痴庵,独把竹帚柄。:现在的痴庵僧人独自拿着竹扫把。
  • 待扫众生尘,同作大圆镜。:清除世间的烦恼,如同一面大镜子,反映真实自我。
  1. 译文注释
  • 紫绶黄金带:指高官厚禄。
  • 雕鞍白玉珂:指豪华的车马和装饰。
  • 草椽布衲:简陋的居住条件。
  • 一筇一蓑:简单的行装。
  • 台城:南京的古称,这里比喻世事的变迁。
  • 公卿糜烂偾干戈:形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 宗无名:宗补阙的本名。
  • 翛然野鹤山之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今代柴痴庵:现代的痴庵僧人。
  • 竹帚柄:象征性的工具,代表修行者的工具。
  • 大圆镜:佛教用语,表示内心清净如明镜。
  1. 作品赏析
  • 主题鲜明: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 语言简练: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形容词,简洁有力,生动形象。
  • 寓意深刻:通过对痴庵僧人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向往。
  1. 评析
  • 这首诗是宋代方回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后世学者的关注。
  • 诗人在诗中不仅描述了痴庵僧人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动荡。
  • 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僧人,诗人展现了时间的变迁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1. 写作背景
  • 根据现有资料,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方回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修养。
  •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种社会动荡或政治变故之后写成的,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