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彬州孙通守振武闻溯湘将至八桂

南斗之南八桂林,携琴欲觅旧知音。
想君湘水花边路,识我衡阳雁外心。
偪侧甲兵询动静,艰难书问畏浮沉。
相烦为报真消息,莫待春江柳色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彬州孙通守振武闻溯湘将至八桂》是元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方回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元代文学、地理以及个人情感的宝贵资料。下面将对这首诗展开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南斗之南八桂林,携琴欲觅旧知音。
    想君湘水花边路,识我衡阳雁外心。
    逼侧甲兵询动静,艰难书问畏浮沉。
    相烦为报真消息,莫待春江柳色深。

  2. 创作背景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短暂侍奉贾似道而得其赏识,但后来在元军的逼迫下,他选择了投降。此后,方回隐居于诗坛,致力于诗歌的创作。这首诗创作于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后,当时局势动荡,战火连绵,方回在国难当头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孙通守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3. 诗意解析

  • 南斗之南八桂林:南斗星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南方的一颗大星,而“南斗之南”则指代南方地区。这里方回以“八桂林”喻指他所熟悉的南方美景。
  • 携琴欲觅旧知音:方回以携带琴作为行动的象征,表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寻觅那些能够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或知己。这里的“旧知音”可能指的是过去共同经历过风雨的友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 想君湘水花边路:方回以“湘水”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在湘水边上的那份深情。湘水边的景致和情感成为两人友情的象征。
  • 识我衡阳雁外心:通过“衡阳雁外”,方回表达了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如同大雁南飞一般,虽然相隔遥远,但心意相通。
  • 逼侧甲兵询动静:战争的残酷使得双方无法自由交谈,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信息。这里的“甲兵”代表了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而“询动静”则显示了方回对友人安危的深深关切。
  • 艰难书问畏浮沉:战争期间,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使得方回担心书信往来可能会受阻,因此他担忧地询问消息是否安全。这种表达体现了方回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牵挂。
  • 相烦为报真消息:方回恳请朋友帮忙传递真实的消息,这反映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 莫待春江柳色深:这句诗表达了方回对时局的悲观预期,他担心如果等到春天来临,一切可能都将不可收拾,因此他希望及早得到确切的消息。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方回通过描绘南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构建了一种既具地域特色又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动人,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是对友人的怀念和关切,都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 语言优美:方回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诗句流畅且朗朗上口,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世学者广泛传颂,被视为宋元之际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以及文人在乱世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寄彬州孙通守振武闻溯湘将至八桂》不仅展现了方回深邃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研究宋元时期文学、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