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昼夜大风

春来不住听檐声,日色何曾作好晴。
纵有花应欺老病,偶无酒亦过清明。
疾风恶浪摇孤垒,危枕昏灯寄此生。
西上东归皆未可,客怀端复向谁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昼夜大风》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以清明时节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和思考。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 春来不住听檐声:描述了春天来临,持续的雨声不断,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无情。
  • 日色何曾作好晴:尽管阳光明媚,但花朵似乎也带着欺骗之意,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疑和失望。
  • 纵有花应欺老病:即使在盛开的花丛中,也难以掩饰诗人的老病之躯,暗示着人生的无奈和岁月的无情。
  • 偶无酒亦过清明:没有酒陪伴的清明节,显得更加寂寞和冷清,反映了诗人在节日里的孤独感。
  • 疾风恶浪摇孤垒:猛烈的风雨如同恶浪般摇动着诗人的居所,象征着生活的不稳定和挑战。
  • 危枕昏灯寄此生:在这样的夜晚,诗人只能依靠昏黄的灯光度过,寄托了自己的一生,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执着。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方回(1127年—1280年),字万里,号遁庵,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并称为“宋诗三大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方面,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 作品背景:《清明昼夜大风》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春来不住听檐声”、“疾风恶浪摇孤垒”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 情感表达:通过对清明时节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发展脉络。
  1. 文化意义
  • 生活哲学: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即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面对和接受,而不是逃避或抱怨。
  •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清明昼夜大风》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为后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清明昼夜大风》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意义。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