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不住听檐声,日色何曾作好晴。
纵有花应欺老病,偶无酒亦过清明。
疾风恶浪摇孤垒,危枕昏灯寄此生。
西上东归皆未可,客怀端复向谁倾。
清明昼夜大风
春来不住听檐声,日色何曾作好晴。
纵有花应欺老病,偶无酒亦过清明。
疾风恶浪摇孤垒,危枕昏灯寄此生。
西上东归皆未可,客怀端复向谁倾。
注释:
- 清明昼夜大风:清明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时而大风呼啸,时而和风习习。
- 日色何曾作好晴:阳光为何不曾明媚晴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阳光的期待和失落之情。
- 纵有花应欺老病,偶无酒亦过清明:即使有鲜花盛开,也应被我这样的老病之人所不屑;即使没有美酒相伴,我也愿意度过这个清明节。
- 疾风恶浪摇孤垒,危枕昏灯寄此生:狂风恶浪摇动着孤独的营房,昏暗的灯光寄托了我的一生。
- 西上东归皆未可,客怀端复向谁倾:无论是向西还是向东回归故乡,现在都还为时过早。我的客居心情又该指向何方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清明节的风雨、阳光、花香、酒味等自然物象,抒发自己对春天的美好期许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春来不住听檐声,日色何曾作好晴”两句,诗人通过对春天的自然景象进行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美好期许的心情。这里的“春来不住听檐声”可以理解为春天来临,雨滴不断敲打着屋檐的声音,而“日色何曾作好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阳光明媚的向往。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日色何曾作好晴”,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阳光的失望,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纵有花应欺老病,偶无酒亦过清明”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无奈和感慨。这里,“花”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追求,然而,“纵有花亦应欺老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使是鲜花盛开,也无法掩盖他内心的痛苦和失落。而“偶无酒亦过清明”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悲哀。
“疾风恶浪摇孤垒,危枕昏灯寄此生”两句,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狂风恶浪中的孤军营寨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悲观。这里的“疾风恶浪”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的狂怒和不满情绪的象征,而“危枕昏灯寄此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西上东归皆未可,客怀端复向谁倾”两句,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奈。这里的“西上东归皆未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回到故乡的不确定和担忧,而“客怀端复向谁倾”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情感归宿的迷茫和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期许、对现实的无奈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情感归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