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南问旧长桥,渡水穿云不作遥。
迂道征鞍何自苦,隔林吟屋屡相邀。
晚晴浓淡烟俱好,春近高低雪尽消。
尚觉粗材欠诗料,政须馀馥乞唐瓢。
访唐师善山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唐师善山居》是宋代末年元初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方回,字万里,号虚谷,是宋元间的徽州歙县人。他从小失去双亲,后跟随其叔父学习。宋理宗景定三年(1230年),中进士,起初曾依附贾似道,后来在贾氏败亡后,又上奏十可斩之疏,显示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才华。他在官场的经历包括知严州和建德路总管等职位。晚年归隐后,方回投身于诗歌创作,有文集《桐江集》、《续古今考》,并选辑了唐宋以来的律诗,编有《瀛奎律髓》。
诗词原文:苕溪南问旧长桥,渡水穿云不作遥。迂道征鞍何自苦,隔林吟屋屡相邀。晚晴浓淡烟俱好,春近高低雪尽消。尚觉粗材欠诗料,政须馀馥乞唐瓢。
诗词赏析:这首诗体现了方回对山水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向往。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同时,诗中的”尚觉粗材欠诗料,政须馀馥乞唐瓢”表达了方回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即诗歌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体验作为基础。
方回的《访唐师善山居》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晚期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文学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