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

欲作空门补处人,如何头上裹头巾。
曹溪一夜传衣钵,元是当年行者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含蓄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名叫郑生的人物前往拜访天目山僧人的情景。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曹溪一夜传衣钵,元是当年行者身。
  • 欲作空门补处人,如何头上裹头巾。
  1. 诗意解析
  • “曹溪一夜传衣钵”:曹溪是禅宗六祖惠能的道场,此处借指禅宗。衣钵原指佛门中弟子用以传递佛法的物品。一夜传衣钵,意味着传授佛法。
  • “元是当年行者身”:行者,通常指僧人或修行者。此句表明郑生原本就是一名修行者。
  • “欲作空门补处人”:补处,佛教术语,指主持佛教教团事务的长老。空门即佛教,补处人意指继承和弘扬佛教的人。这句话表达了郑生想要成为佛教领袖的愿望。
  • “如何头上裹头巾”:这句诗用了一个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郑生在寻找真正的佛法时,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如何取舍,形象地描绘了他内心的挣扎。
  1. 写作背景
  • 方回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风豪放洒脱,深受后世推崇。《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宗教和哲学思考的一种态度。
  •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自身的修行经历或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探讨有关。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方回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1. 作品赏析
  •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不仅是一首表达宗教信仰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追求真理、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
  • 诗中的“如何头上裹头巾”,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脱感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不仅是一首描写人物行为的诗,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