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介石沈高士

荦确崎岖峭壁间,险过巫峡更潼关。
石头莫待微相磕,便合收心早早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赠介石沈高士》,是宋朝诗人林景熙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名山隔风雨,几度梦空驰。
    谷口重来路,云根旧别时。
    玄门尊老宿,白发长婴儿。
    欲问还丹事,林深鹤已知。

  2. 作者介绍

  • 林景熙(1242—1310),字德呖,号霁山,平阳(今属浙江)人。他是宋末诗人,咸淳七年(1271)由太学生入仕。在宋亡后,他选择隐居不仕,并在此期间著书授徒,以名节重一时。他的诗文多表现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且风格慷慨激昂。林景熙的著作包括《白石樵唱》和《白石稿》等。
  1. 诗中意象
  • 诗中的“名山”、“风雨”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而“梦空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政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 “谷口重来路,云根旧别时”描绘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仍不断前行,寻找出路的情景。而“玄门尊老宿,白发长婴儿”则揭示了他对年长者的尊重以及自己保持童真的心态。
  • “欲问还丹事,林深鹤已知”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或精神自由的追求。这里的“林深鹤已知”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悟性和宁静。
  1. 主题思想
  • 此诗的主题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忧虑。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同时,诗中的许多意象还反映了诗人的个人品质,如坚持原则、保持童真、追求真理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1. 艺术特色
  • 林景熙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富有力度和感染力。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 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生活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
  1. 历史背景
  • 《寄赠介石沈高士》创作于元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林景熙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寄赠介石沈高士》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林景熙一生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