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时亦无此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九月二十六日看到的一场大雪,表达了自己对北方严寒天气的看法和感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东坡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至今,被后世誉为“诗仙”。在《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时亦无此寒》中,苏轼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北方看到的雪景,表达了他对北方严寒天气的看法和感受。
文章开头,苏轼描述了自己在九月二十六日看到一场大雪的情景。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雪花飘落的场景,以及雪花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接着,苏轼用“予未之见”表示自己之前未曾见过如此壮观的雪景,而“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此寒”则表达了他对北方严寒天气的看法和感受。他认为北方的严寒天气与南方相比更为严酷,而自己却未能亲身经历,对此感到遗憾。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时亦无此寒》是一篇生动描绘雪景的散文佳作。通过对雪花飘落的描述和对北方严寒天气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经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