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呈李惟学山长

尝笑蓝仙踏踏歌,极知感慨欲如何。
檐头白日苍生共,到了圣贤分得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绝呈李惟学山长》是宋代诗人王奕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事迹:王奕,字敬伯,号斗山,宋末元初人。他与其子居玉琅峰读书,与文天祥、谢枋得友善。入元后,王奕仕玉山教谕,并建斗山书院。他的诗文集《玉斗山人集》传世,但仅有三卷,而其所著的《斗山文集》等未被传录。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诗词句:只影随阳逐稻粱,故山元自富苍筤。孤雄不作山梁梦,晚岁收声在凤冈。《五绝呈李惟学山长》是宋朝诗人王奕所作诗词。尝笑蓝仙踏踏歌,极知感慨欲如何。檐头白日苍生共,到了圣贤分得多。
  • 诗句解析:“只影随阳逐稻粱”描绘了诗人孤独的身影,随着太阳的移动和农作的进行,追逐着稻谷和粮食的生活场景。“故山元自富苍筤”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自然风光的赞美,强调自然之美。“孤雄不作山梁梦”暗示了诗人不愿成为世俗所累,追求精神的自由。“晚岁收声在凤冈”意味着晚年时,诗人以诗声为乐,享受心灵的宁静。
  • 意境解读:《五绝呈李惟学山长》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诗人通过观察日常景象,传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诗句“檐头白日苍生共”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而“到了圣贤分得多”则体现了对超然物外的向往和追求。整体上,诗作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1. 文学风格与影响
  • 艺术特色:《五绝呈李惟学山长》以其精炼的词句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人善于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在短短的篇幅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澜。
  • 历史地位:尽管现存资料有限,无法完全了解王奕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但是从现有的作品来看,《五绝呈李惟学山长》无疑是王奕文学成就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宋代晚期诗歌的风格和水平。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后世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五绝呈李惟学山长》不仅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宋代诗歌,更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生境遇的理解,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及其背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深入探索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