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戍妇陈闻雁有感

羁雌见月可怜生,月落江昏过雁声。
不特题诗想夫婿,汉家多少玉关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戍妇陈闻雁有感》是元末明初诗人王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历史寓意,为后世所传颂。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 浪喜灯花落又生,夜寒频放剪刀声。
  • 游鸿不寄征夫信,顾影娉婷无限情。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浪喜灯花落又生,夜寒频放剪刀声”以灯花的凋零和剪刀声的响起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 情感表达:通过“游鸿不寄征夫信,顾影娉婷无限情”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同时也透露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王逢作为文人,其诗作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王逢在《和戍妇陈闻雁有感》中巧妙地使用了“灯花落又生”这一自然景象来比喻爱情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 语言简练:全诗四句,每句都简洁明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1. 历史意义
  • 此诗不仅是王逢个人的抒情之作,更反映了元末明初战乱时期广大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通过对戍妇陈闻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1. 文化价值
  • 《和戍妇陈闻雁有感》不仅是王逢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和记录。它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元末明初的历史环境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1. 教育启示
  • 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它也启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和戍妇陈闻雁有感》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值得一读,更因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广泛研究。这首诗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一次深情回顾,也是对后人的一次历史启迪。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