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中秋无酒

丹桂飘香玉宇清,笛声隐隐度江城。
客楼醒眼看明月,虚负天风吹晚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中中秋无酒》是元末戴良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揭示了作者在中秋佳节独饮无酒的孤独与无奈。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元明间浦江人,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他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 、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

  2.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戴良在《客中中秋无酒》一诗中表达了他对中秋节无酒的感慨。他的诗句“彼节忽已易,吾年信难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自己对青春逝去的无奈感。接着提到“常时犹足赏,矧乃当素秋”,表达了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找到些许快乐,但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却因为缺少酒而感到遗憾。最后两句“东邻有美酒,饮之袪百忧。客来无由得,虚使时运流”则描绘了东邻有美酒可饮的情景,而他却无法得到,只能白白地让时光流转。

  3. 诗歌艺术特点:整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晚的描述和对无酒情境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的月亮、秋风和明月都带有一种清冷和寂寞的感觉,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学韵味和情感色彩。

  4. 文化意义:《客中中秋无酒》不仅展示了戴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现状。在元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人的生活往往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戴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反思。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节日和饮酒文化的热爱。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酒更是中秋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戴良在中秋之夜却无法与亲朋好友共饮,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共鸣。

《客中中秋无酒》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研究元代文人生活、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古诗的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