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高公无忌

晚景桑榆方见用,秋霜蒲柳已先凋。
虞兮命矣甘为土,鲤也天乎竟不苗。
奇祸一门曾未见,旅魂万里若为招。
伤心此地鸾栖棘,不见抟风上九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高公无忌》是金朝诗人王寂所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王寂,字秋宇,号菊坡,金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出身于一个有学问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金朝灭亡后,王寂流寓南方,晚年定居苏州,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1. 诗词原文
    晚景桑榆方见用,秋霜蒲柳已先凋。虞兮命矣甘为土,鲤也天乎竟不苗。奇祸一门曾未见,旅魂万里若为招。伤心此地鸾栖棘,不见抟风上九霄

  2. 诗词鉴赏

  • 意境深远:《怀高公无忌》通过描绘晚景、秋霜、虞姬与鲤鱼等意象,构建了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氛围。诗中“晚景桑榆”暗示了年老色衰,“秋霜蒲柳”表达了生命的无常,“虞兮命矣甘为土”则透露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哲理与感慨的画面。
  • 语言凝练:王寂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例如,“虞兮命矣甘为土”,短短数语就将虞姬的命运和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炼的语言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 情感真挚:王寂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通过对高公(高士)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悲凉与无奈,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1. 主题思想
  • 对友人的怀念:王寂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高公的晚景和生命状态,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怀念和不舍。这种怀念之情不仅源于友情的深厚,更因为高公的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
  •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秋霜蒲柳”和“虞兮命矣”都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反映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王寂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艺术效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晚景桑榆方见用”,“秋霜蒲柳已先凋”,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隐喻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和社会环境。
  • 象征意味深长:王寂在这首诗中利用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如“虞兮命矣甘为土”中的“虞姬”象征着忠诚与牺牲;“鲤也天乎竟不苗”中的“鲤”则可能象征着高公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这些象征性的词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王寂的《怀高公无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朋友深厚情谊和对生命无常感慨的诗歌,也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优美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