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古塘

秋风篱落菊花黄,满眼江山似故乡。
投老无家真可笑,长年为客尚能狂。
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
闻道中州凋弊甚,忘机不解说凄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古塘》是王冕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元代,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自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王冕出身农家,幼时放牛,常偷入学舍听课,夜则去佛寺长明灯下读书,成为通儒。他性孤傲,鄙视权贵,终生隐居。他的诗自然质朴,不拘常格,多反映民间疾苦。其代表作有《竹斋集》,其中包含《发古塘》这首诗篇。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原文:“秋风篱落菊花黄,满眼江山似故乡。”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画面,秋风拂过篱笆,菊花盛开,远处的江山仿佛是诗人的故乡。“投老无家真可笑,长年为客尚能狂。”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无家可归,常年漂泊如游子,依然保持豪迈的气概。“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无奈,以及时间的无情消逝。“闻道中州凋弊甚,忘机不解说凄凉。”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听到中原地区衰败的消息,心中涌起一股凄凉之感。
  • 赏析
  • 《发古塘》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投老无家真可笑”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而“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逝去的哀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发古塘》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朝时期。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都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王冕作为一位具有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的诗人,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发古塘》这样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 文化传承
  • 《发古塘》不仅是王冕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本。通过分析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此外,王冕的其他作品中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古塘》不仅是王冕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发古塘》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王冕的诗歌才华,还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