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苦行

悲风吹茅堕空屋,老乌号鸣屋上木。谁家男子从远征,父母妻孥相送哭。
哭声呜咽已别离,道旁复对行人悲。去者一心事,归者百感随。
前年鬻大女,去年卖小儿。皆因官税迫,非以饥所为。
布衣磨尽草衣拆,一冬幸喜无霜雪。今年老小不成群,赋税未知何所出。
昨夜忽惊雷破山,北来暴雨如飞湍。此时江南正六月,酸风入骨生苦寒。
东村西村无火色,凝云着地如墨黑。聩翁瞽妪相唤忙,屋漏床床眠不得。
开门不敢大声语,门外磨牙多猛虎。自来住此十世馀,古老未尝罹此苦。
我感此情重叹吁,不觉泪下沾裳裾。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坐令尔辈皆安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苦行》是由元代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该作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详细介绍:

  1. 内容摘要
  • 背景介绍:该诗作创作于元代,是王冕对那个动荡时期民众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 主要内容:诗中描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家庭在面临重大变故时所经历的心理和物质上的煎熬。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 艺术手法:采用了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如老乌号鸣和空屋落寞等,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1. 主题探讨
  • 战争与民生:诗中通过“谁家男子从远征?父母妻孥相送哭”等句子,揭示了战争不仅摧毁了士兵的生命,同样也给普通家庭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社会变迁: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以及普通人在社会大潮中的挣扎与无奈。
  • 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描述,展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力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悲风吹沙”、“空屋落寞”等意象,这些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效果。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质朴而充满力量,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内心。
  • 结构布局:全诗采用七言的形式,分为若干个段落,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展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思想内涵:诗不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上,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显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
  1. 历史评价
  • 文学地位: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悲苦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 后世影响:《悲苦行》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在作品中引用或借鉴了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和深沉情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悲苦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元代社会历史、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逆境中的生存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