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簪

汗随低首沛如淋,散髻斜横得此簪。
冰箸玲珑清吹入,月痕依约墨云深。
孤标不作附炎态,虚腹宁无利物心。
微眇弃馀能适用,何殊敝帚直千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通簪》是元代诗人王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王祯,字伯善,东平人,官旌德宰,六年再调永丰。他的一生以农事为重,致力于教育民众种植桑麻、禾黍牟麦等作物,并且绘制农用工具的图谱,名为《农器图谱》《农桑通诀》。他的这些活动反映了他对农业的重视以及推广农业技术的志向。
  2. 诗歌原文:汗随低首沛如淋,散髻斜横得此簪。冰箸玲珑清吹入,月痕依约墨云深。孤标不作附炎态,虚腹宁无利物心。微眇弃馀能适用,何殊敝帚直千金。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公佩戴的通簪,以及它与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紧密联系。通簪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物品,更象征着人物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3. 诗歌鉴赏:《通簪》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隐逸者的形象,其行为和思想超越了世俗的纷扰,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将通簪比作兰花的高洁,强调了人物内心的高雅和不屈。
  4. 艺术手法:在《通簪》中,王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冰箸玲珑清吹入”利用比喻将通簪的精致工艺比作清风吹动的冰柱,生动传达出其精细之美;“孤标不作附炎态,虚腹宁无利物心”则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人物不为名利所动,坚守初心的决心。
  5. 文化价值:《通簪》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人的思想状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通簪》作为王祯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阅读《通簪》,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