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
【注释】 缫车:用丝线把蚕茧上的丝抽出。 缫(sāo):抽出蚕丝。 织女:指织造丝绸的妇女。 机杼(zhù):纺纱、织布的工具。 县官:古代指地方官,此指地方官吏。 催科:催促赋税。 紽(fú):绳索。 【赏析】 这首《軖头歌》,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民间歌曲。这首诗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作,为缴纳赋税而制作丝绸的情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注释】 一行已见光如拭:一队人马已经过去了,连一点踪迹都看不到了。 本拟助禾轻着力:本来打算轻轻助一臂之力。 却凭偃草重于风:但凭那弯曲的草丛重于大风。 禹门似是崇三级,巫峡还同束众流:禹门山好像有三层高,巫峡的水好像把众水都捆住一样。 花径有同流暗水,桃源误认出残红:花径上有暗水流过,误将那桃花源当成了一片残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以“禹门”、“巫峡”等历史遗迹为题
诗句: - 蚕连卷去绿云桑已少,箔头有丝蚕欲老。 - 月馀辛苦见成功,作簇不应从草草。 - 南北习俗久不同,彼此更须论拙巧。 - 北簇多露置,积叠仍忧风雨至。 - 南簇俱在屋,施之蚕北良未足。 - 南北簇法当约中,别搆长厦方能容。 - 外周层架蒿草平,内备火患通人行。 - 饲却神桑丝已吐,女洒桃浆男打鼓。 - 作茧直须三日许,开簇团团不胜数。 - 我家多蚕方自庆,得法于今还可证,免似向来多簇病。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方岳的《蚕簇》。诗中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蚕茧和蚕丝的变化,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首句“前朝茧如山,今朝卵如粟”以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过去和现在的蚕茧大小之异。前朝的蚕茧如同山一样巨大,而今天的蚕茧却只有小到可以用手指捏起的米粒大小。这种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句“如山今岁谋
【诗句注释】 火仓:火炉。 朝阳一室虚窗明,今朝喜见蚕初生:朝阳照进一间空荡的屋子,窗户透亮,今天高兴看见蚕开始吐丝了。 四壁匀停今得熟,火龛挫垒如三星:四面墙壁都均匀整齐,现在可以熟蚕了,火龛和木架像北斗七星一样排列。 阿母体测衣绢单,添减火候随寒暄:母亲亲自测量,决定着丝质的粗细,随着气候的变化来调节火候。 谁识贵家劝饮处,红炉画阁簇婵媛:谁知道这是贵族人家劝酒的地方?红炉、画阁中聚集着美女
诗句翻译和赏析- 庖人搓揉出精粹,尚喜食新夸饼饵。 - 厨师们精心搓揉谷物,只为了做出美味的粮食。他们喜欢新的美食,赞美其中的饼和饵。 - 物不天求皆力致,饱食何人知所自? - 万物无需天赐,人们通过努力就能得到。但是,吃饱的人怎么知道食物的来源呢? - 春祈夏荐礼所记,报本从来追古义。 - 春季祈求丰收,夏季献上祭品以纪念祖先。这些都是古代的传统礼仪,旨在回报土地养育之恩。 - 但愿斯民不畏吏
《水乡》是顾城的诗作,通过描绘水乡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水乡远近多岐路,谁作划船新制度。 不烦梢柂与帆樯,一棹翩翩恣来去。 农事方殷负载多,水陆无拘随所遇。 归来闲舣古方塘,不知江海风涛怒。 有时撑出柳边来,还胜断桥人不渡。 2. 诗句释义: - “水乡远近多岐路”:形容水乡地区的道路众多且复杂。 - “谁作划船新制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名《水栅》。全诗共六句,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义。 第一句:“山源洄洑溪涧空,两岸对峙如崇墉。” 注释:山源是指山区的水道,洄洑指的是流水回流的情况。溪涧空则表示山间的溪流已经干涸。两岸对峙如崇墉是指山与山之间相互对峙,如同城墙一般坚固。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干旱的山间景象,通过“洄洑”一词暗示了溪水已经干涸,而“两岸对峙如崇墉”则展现了山间的险峻和坚固。
【注释】 泰和:即《泰和》乐,是周朝的乐名。如何:怎样样?戏适:游戏地玩耍。因块壤:因为这块土地而玩。杂稚耋:与老人儿童杂处。峙立:直立,站立。越寻丈:超过一丈。乘平:指音乐节奏平稳。初侧:开始时偏于一端。得隽:获得成功。杀:减弱。徒歌:徒然高唱。至意:真诚之意。自融盎:自然愉快。大德:伟大的恩德。荡荡:广大无边的样子。尔来:从现在算起。几千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淳风:美好的风俗。邈难想
守舍 【注释】: 守舍:安居,安家。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一位农夫辛勤耕耘、收获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抒发他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幸福。 首句“禾穗累累青半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 第二句“边山除野多熟乡”,描绘了田野的辽阔和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 第三句“一粒未得人初尝”,表达了农民辛苦劳作却未能得到回报的无奈。 第四句“不应办作鹿豕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