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茧如山,今朝卵如粟。
如山今岁谋,如粟来岁足。
来岁一何神,生花楮一幅。
丁宁语荆妇,依时勤晒沐。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方岳的《蚕簇》。诗中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蚕茧和蚕丝的变化,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首句“前朝茧如山,今朝卵如粟”以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过去和现在的蚕茧大小之异。前朝的蚕茧如同山一样巨大,而今天的蚕茧却只有小到可以用手指捏起的米粒大小。这种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句“如山今岁谋,如粟来岁足”则进一步描绘了蚕茧的大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山般的大茧意味着丰收,因为大茧可以缫出更多的丝线;而如粟般的小茧则意味着歉收,因为小茧只能产出少量的丝线。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第三、四句“来岁一何神,生花楮一幅”则是对蚕丝变化的描述。来年的蚕茧如同神奇的艺术品,每一片都犹如精美的画作,而丝绸也因之变得异常美丽。这里的“生花”一词,既形容了蚕茧的美丽,也暗示了其价值。同时,这也反映了农民对蚕丝的喜爱和珍视。
最后一句“丁宁语荆妇,依时勤晒沐”则表现了农民对蚕桑工作的认真态度。在收获季节,他们需要按照农事规律进行晒干和清洁工作,以保证蚕茧的品质。这里的“丁宁”是指反复叮咛的意思,表达了农民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蚕茧大小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诗中的“山”、“粟”、“神”、“花”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蚕茧的变化,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农民对蚕桑工作的重视和认真态度,以及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中国农业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