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育蚕忧不得,今岁蚕收茧如积。
满家儿女喜欲狂,走送车头趁缫缉。
南州夸冷盆,冷盆缴细何轻匀。
北俗尚热釜,热釜丝圆尽多绪。
即今南北均所长,热釜冷盆俱此軖。
軖头转机须足踏,钱眼添梯丝度滑。
非弦非管声咿𠵣,村北村南响相答。
妇姑此时还对语,准备吾家好机杼。
岂知县吏已催科,不时揭去无馀紽。
迫索仍忧宿负多,车乎车乎将奈何。

【注释】

缫车:用丝线把蚕茧上的丝抽出。

缫(sāo):抽出蚕丝。

织女:指织造丝绸的妇女。

机杼(zhù):纺纱、织布的工具。

县官:古代指地方官,此指地方官吏。

催科:催促赋税。

紽(fú):绳索。

【赏析】

这首《軖头歌》,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民间歌曲。这首诗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作,为缴纳赋税而制作丝绸的情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首句“人家育蚕忧不得”,描述了农民们为了养蚕而担忧的心情。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养好蚕,无法得到丰收的蚕茧。这里的“忧”字,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之情。

次句“今岁蚕收茧如积”,则描写了农民们收获的喜悦。他们终于得到了丰收的蚕茧,数量之多如同堆积起来。这里的“喜”字,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第三句“满家儿女喜欲狂”,进一步描绘了农民们的喜悦情景。他们的孩子都兴奋得快要发疯了,都在欢呼雀跃。这里的“狂”字,表达了孩子们的狂热心情。

诗人又描绘了农民们为制作丝绸而忙碌的场景。他们走街串巷,争相送上蚕茧,以便尽快完成丝绸的制作。这里的“走送”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丝绸制作的热切期待。

接下来两句“南州夸冷盆,冷盆缴细何轻匀”,则是对南方丝绸制作工艺的描述。在南方地区,人们称赞那些精巧细腻的丝绸制品。这些丝绸制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誉,是因为它们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线条流畅,色彩均匀。这里的“夸”字,展现了南方丝绸制作的美誉。

紧接着的句子“北俗尚热釜,热釜丝圆尽多绪”,则是对北方丝绸制作工艺的描述。北方地区的人们喜欢使用热锅来缫丝,这样可以使丝线更加柔软光滑。同时,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人们认为使用热锅可以增加丝线的柔韧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制作丝绸的要求。这里的“尚”字,表达了人们对热锅的偏好。

接下来的句子“即今南北均所长,热釜冷盆俱此軖”,则是对南北丝绸制作工艺特点的总结。如今,南北各地的丝绸制作工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无论是南方的热锅缫丝,还是北方的冷盆缫丝,都能够制作出质量上乘的丝绸产品。这里的“均”字,展现了南北丝绸制作的平衡状态。

接下来的几句“軖头转机须足踏,钱眼添梯丝度滑”则描绘了丝绸制作的详细过程。在缫丝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机器,以确保丝线的顺畅运转。同时,也需要不断添加新的丝线,以保持丝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里的“軖头”、“钱眼”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缫丝机的结构特点。

最后两句“非弦非管声咿𠵣,村北村南响相答”,则是对整个丝绸制作场景的描绘。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各种工具发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音乐。这些声响不仅来自缫丝机本身,还来自于周围村庄的回音。这种声音的交织,既展现了丝绸制作的繁忙景象,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整首诗歌通过对丝绸制作过程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和他们对丝绸制作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