泬寥萧瑟后,霁色却怡人。
霜已千林曙,天犹十月春。
黄花蝶过晚,白苇雁衔新。
野性自夷旷,非关绝世尘。
初冬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冬》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冬日的荒凉和寂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以下是对《初冬》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又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誉为“诗史”,后世将他与另两位诗人李白、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大李杜”或“老杜”。杜甫自号“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草堂”,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品原文:落叶窗前已作堆,地炉微火拨残灰。梦中无祟败蔬圃,饭后有歌夸芋魁。袅袅清笳催日晚,萧萧新雁带寒来。更宽十日可闲出,会挈一壶寻早梅。
主题分析:《初冬》主要表达了杜甫在冬季所感受到的凄凉和寂寞。诗中的“落叶窗前已作堆”,“地炉微火拨残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描绘梦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慨。特别是结尾处,诗人提到“会挈一壶寻早梅”,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初冬》作为杜甫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文学风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