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是元代著名诗人方行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笑问渔翁知者谁。

  2. 诗歌赏析

  • 气势磅礴:《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的开篇“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便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通过描绘江潮的壮观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感叹。这种气势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的描述上,也体现在诗人的情感表达上。
  • 历史感慨:诗中的第二句“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和感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 人生感悟:第三句“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则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衰老和江山的壮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反思。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 艺术特色: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元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感慨。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诗人通过对钱塘江潮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 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领悟。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 文学影响
  •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元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它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蕴含丰富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极高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