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殷文学之关中

博士才名成老翁,又随声教向关中。
百年礼乐今重见,万国车书喜会同。
泰华云开仙掌出,昆明水冷劫灰空。
他时太史瞻星地,应说奎光聚井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殷文学之关中》是元末明初诗人方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对友人殷文学才华横溢的老年仍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敬佩,以及对中华文明在历经沧桑后重新振兴的欣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方行,字子正,号无垢居士,元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作品创作时间:《送殷文学之关中》的创作时间为元末明初,具体年份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为方行的晚年作品。
  1. 诗歌原文
  • 原文内容:《送殷文学(奎)之关中》是一首七言古诗,全文如下:“博士才名成老翁,又随声教向关中。百年礼乐今重见,万国车书喜会同。泰华云开仙掌出,昆明水冷劫灰空。他时太史瞻星地,应说奎光聚井东。”这首诗通过描绘殷文学的形象和他的教育贡献,表达了诗人对他深厚的敬意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 诗意解析
  • 对殷文学的尊敬:诗歌开头“博士才名成老翁,又随声教向关中”两句,表达了对殷文学作为学识渊博的老者,依然追随时代潮流前往关中这一重要地区的尊敬之情。
  • 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期待:诗句“百年礼乐今重见,万国车书喜会同”透露了诗人对于中华文化经过长时间沉寂后再次焕发生机的期待和喜悦。
  • 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泰华云开仙掌出,昆明水冷劫灰空”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赞美,也隐喻了国家和文化的新生与重生。
  • 对未来的展望:“他时太史瞻星地,应说奎光聚井东”,诗人以天文方位喻示着殷文学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殷文学光明未来的期待。
  1. 文化价值
  • 历史传承: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还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文化传承和变迁。
  • 教育意义:诗歌中的教育主题突出显示了作者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尊重,对后世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 情感表达:通过对殷文学及其贡献的歌颂,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人格魅力的钦佩。

《送殷文学之关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技艺上,更在于它承载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