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

天目青逾蓝,上有危峰横空插汉高巉岩。沧海深莫测,下有六鳌迭负蓬壶方丈于其侧。
山峻极兮水波澜,千盘万折行路难。愁看混沌开凿处,尚有斧迹留人间。
殳山仙翁发如雪,胸蟠太和吐日月。手中炼石轻女娲,五色曾将补天裂。
忆闻羽客从之游,青霞光乱云锦裘。金鸡叫海白日惨,桂树四落空山愁。
昔年寒月照樽俎,明珠百斛轻于土。君山铁笛悲向人,羞杀堂前柳枝舞。
君归东吴怀故庐,明星古宅非吾居。会稽泱漭浙江险,谁探千载太史禹穴之遗书。
兴因东归发,遂作《东归谣》。他年相忆五情热,应知泪湿双龙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是元代诗人方行的诗词作品,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山水画卷。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方行,字明敏,元台州黄岩人。他是方国珍之子,顺帝至正年间任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后调任江西。方行不仅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还以善谈名理、好读书著称,其著作有《东轩集》。
  2. 诗作背景:方行创作《东归谣》的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曾经参与地方政权的官员,他可能对国家和家乡都怀有深厚的情感。方行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政治生涯的感慨。
  3. 诗歌原文:天目青逾蓝,上有危峰横空插汉高巉岩。沧海深莫测,下有六鳌迭负蓬壶方丈于其侧。山峻极兮水波澜,千盘万折行路难。愁看混沌开凿处,尚有斧迹留人间。殳山仙翁发如雪,胸蟠太和吐日月。手中鍊石轻女娲,五色曾将补天裂。忆闻羽客从之游,青霞光乱云锦裘。金鸡叫海白日惨,桂树四落空山愁。昔年寒月照樽俎,明珠百斛轻于土。君山铁笛悲向人,羞杀堂前柳枝舞。君归东吴怀故庐,明星古宅非吾居。会稽泱漭浙江险,谁探千载太史禹穴之遗书。兴因东归发,遂作《东归谣》。他年相忆五情热,应知泪湿双龙绡。
  4. 诗歌内容:《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感情。诗中的“天目青逾蓝”和“上有危峰横空插汉高巉岩”等句子,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同时,诗歌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遗迹的敬畏之情,如“谁探千载太史禹穴之遗书”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探索和尊重。
  5.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画面感。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
  6. 文化意义:《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元代文人对家乡山水和文化传统的赞颂。它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方行的《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是一部富有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方行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的缩影。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