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 邹公索

得呈钢,花吐瑞,药香烂。炼清泉,浇红焰,尽财俱削。圭一粒,精麦髓,变俗容消却。山头、游玩四时,长春酒频斟酌。
同卯共,方澄静,看婴为姹作。喜调和,传津液,夜光明错。年有幸,分豆旭,转结成灵药。长生、久视蓬岛,遇遭永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邹公索》是元代诗人王哲的作品。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
  • 得呈钢,花吐瑞,药香烂。
  • 练清泉,浇红焰,尽财俱削。
  • 圭一粒,精麦髓,变俗容消却。
  • 山头、游玩四时,长春酒频斟酌。
  • 同卯共,方澄静,看婴为姹作。
  • 喜调和,传津液,夜光明错。
  • 年有幸,分豆旭,转结成灵药。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得呈钢,花吐瑞,药香烂”三句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炼真诀”和“悟道出家”则透露出诗人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 哲理深刻:“尽财俱削”一句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而“年有幸,分豆旭”则暗示了长寿与福气的到来。整体上,诗中蕴含着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王哲,字允卿,号重阳子,咸阳人,早年应武举,改名德威,后学道终南山。他曾在山东崳山全真庵居住,所创教派名为全真道。
  • 艺术成就:王哲不仅是一名道士,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如《永遇乐》中的诗句,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金朝末年至元初年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往往寻求精神寄托,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 个人经历:王哲的个人经历也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游历四方,与异人交流,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得呈钢”、“花吐瑞”等,这些意象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 语言精炼:诗的语言虽然简洁明快,但内涵丰富。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旨在通过寥寥数语传达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1. 文化价值
  • 道教文化:《永遇乐》作为王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道教思想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当时的宗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诗词鉴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古代诗词鉴赏的重要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永遇乐·邹公索》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感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的佳作。王哲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