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师恩俗瑞鹧鸪

地仙中仙与天仙。认得三田月正圆。自己若能施笑面,那人未肯便兴拳。
撇憢弄脚虚粘地,猛烈回头合上天。若被利名牵绊住,十分失了好因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报师恩 俗瑞鹧鸪》是元代王哲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思想情感深受人们喜爱。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报师恩 俗瑞鹧鸪》是一首表达对道教修行者尊敬与敬仰之情的诗词。它不仅描绘了地仙中仙与天仙之间的情景,还传达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修行道路的深刻理解。诗中的“认得三田月正圆”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修炼过程中心境的领悟。

  2. 诗歌鉴赏:王哲的《报师恩 俗瑞鹧鸪》不仅是一首宗教题材的诗作,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旅途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宇宙间万物相互联系的深刻洞见。例如,“自己若能施笑面,那人未肯便兴拳”展现了诗人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处世哲学,而“若被利名牵绊住,十分失了好因缘”则揭示了追逐名利可能会使人失去真正的幸福和机遇。

  3. 诗歌背景:《报师恩 俗瑞鹧鸪》的创作背景与王哲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据传,王哲曾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他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金正隆四年(1159年),王哲自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后,开始了他的修行之路,并在金章宗时期获得赐庵名为灵虚观,金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

《报师恩 俗瑞鹧鸪》作为王哲的经典之作,不仅反映了元代道教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多得的资料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