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师恩藏头

言云语莫听闻,眼味香不属君。内减除人我相,前无有死生分。
圭和合凭三照,水焚烧按九雯。又武平清净出,头临月弄祥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报师恩·藏头》由王哲创作,是一首富有道教哲理的词作。下面将对《报师恩·藏头》进行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 作者背景:王哲(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出家后改名王哲,道教全真教祖师。他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与道人,其诗词作品多体现了对道教哲学和自然观的深刻理解。
  • 作品风格:王哲的诗词风格独特,以简洁明快、意蕴深远著称。他的作品中经常融入道教的宇宙观念、修身齐家以及超然物外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宇宙规律的独到见解。
  1. 内容解析
  • 哲学思考:《报师恩·藏头》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修行的深层次思考。如“内减除人我相”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内心清净的状态;“前无有死生分”则强调了万物生死轮回的无常性。这些思想在道教哲学中有深刻的体现,强调顺应自然之道,以达到心灵的宁静。
  • 宗教象征:《报师恩·藏头》中的“圭和合凭三照,水焚烧按九雯”,运用了道教中的符篆、丹药等元素,象征着修道者在追求精神境界时所使用的法器与仪式。这种象征性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宗教色彩,也加深了读者对于作品中道教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报师恩·藏头》中,王哲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哲理,如“言云语莫听闻,眼味香不属君”利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来传达超然物外的境界。
  • 语言风格:王哲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奥,他善于用简洁的文字构建深邃的内涵。这种风格使得《报师恩·藏头》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载体。

王哲的《报师恩·藏头》不仅是一首表现道教哲理的词作,也是一次对生命、宇宙以及修行深度探索的文学尝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以及王哲本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