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一日

老年光景转风轮,惆怅清明又一春。
飞燕双双新旧恨,长亭五五往来人。
揩磨病眼朱成碧,补接新花假像真。
要觅西江千斛水,拂衣径去洗缁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后一日》是元代诗人王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

  1. 作者介绍
  • 王恽,字仲谋,元卫州汲县人,世祖中统元年为左丞姚枢所荐,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1. 诗作原文及译文
  • 原文
    懊恼春悰困宿酲,
    偶随游子到溪亭。
    多情几行城南柳,
    三度春风见汝青。
  • 译文
    懊恼春天的心情因为困倦而难以摆脱,
    偶遇游子来到溪边的亭子,
    多情地望着几排城南的柳树,
    三度春风里看到它们青翠的颜色。
  1. 诗歌背景
  • 《清明后一日》作于元代,当时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但王恽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1. 文学价值
  • 主题鲜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 形式简洁:七言绝句的形式使诗歌节奏明快,易于记忆与传颂。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1. 艺术手法
  • 象征手法:通过“城南柳”这一意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美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内涵。
  1. 历史评价
  • 此诗虽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能够反映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 王恽作为元代的重要文人,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亦有影响。
  1. 创作背景
  • 《清明后一日》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明节之后,这个节日在中国的传统中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 元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但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恽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显示了他的高洁人格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1. 现代解读
  • 在现代,人们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不再局限于古代文人的视角,而是更多地从现代人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出发。
  •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王恽的《清明后一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元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