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此塘好,碧水映红蕖。垂杨袅袅烟笼,绿发倩风梳。医却尘埃俗病,唤起沧浪幽兴,怀抱一时舒。更把直钩钓,得意不须鱼。
忆当年,吟北渚,醉西湖。兰舟撑入云锦,未必画中如。世事春风一梦,回首欢游安在,烟海隔蓬壶。清赏有今日,题壁记来初。
水调歌头 · 和张都运李氏柳塘赏荷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和张都运李氏柳塘赏荷韵》是元代诗人王旭的作品。下面将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艺术手法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元朝时期,当时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开放,文人墨客有机会在自然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出许多富有情感色彩的诗篇。王旭作为元代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往往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
内容赏析:诗中“碧水映红蕖”形象地描绘了池塘的美丽景色,水面的清澈与荷花的艳丽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和谐的自然美。接着“垂杨袅袅烟笼,绿发倩风梳”,通过垂杨和绿荷的形象,勾勒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夏日画面。最后两句“医却尘埃俗病,唤起沧浪幽兴,怀抱一时舒”,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愉悦。整首诗词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艺术手法:王旭在这首诗中的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将荷花比作“红蕖”和“绿发”,将垂杨形容为“袅袅烟笼”。其次,诗中使用了大量形容词和动词,如“碧水”、“烟雾”等,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此外,全诗以抒情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文化价值:《水调歌头·和张都运李氏柳塘赏荷韵》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以及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对于现代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水调歌头·和张都运李氏柳塘赏荷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种文化的交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值得每一个读者去细细品读和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