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赤松云𩕢旧隐

家住青青不尽山,石屏茅屋碧松关。
锄云短钁孤峰顶,钓月轻舟一水间。
野鹿衔花常款曲,山猿分果惯盘环。
无端轻作红尘梦,身老乾坤未得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赤松云𩕢旧隐》是元代诗人叶颙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叶颙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还透露出他对于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信息:叶颙,字景南,自号云𩕢天民,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他在元末隐居不出,直至进入明朝后才举进士,官行人司副。他的一生似乎与隐逸有着不解之缘,其诗作中多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时代背景:元末明初,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选择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宁静。而叶颙的作品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1. 诗歌原文
  • 全文赏析:首二句“家住青青不尽山,石屏茅屋碧松关”,描绘了诗人家乡的自然美景,青山绿水,碧翠的松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两句诗为读者勾勒了一个清幽宁静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 第三联:“锄云短钁孤峰顶,钓月轻舟一水间。”描述了诗人在山间劳作的情景,以及在溪边垂钓的悠闲。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还反映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和享受。
  • 第四联:“野鹿衔花常款曲,山猿分果惯盘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野鹿和山猿都是山林中的精灵,它们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
  1. 诗歌主题
  • 思乡之情:整首诗洋溢着浓郁的思乡之情。通过对家乡自然美景的描述,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不仅源于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源于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 隐逸之趣: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田园生活,充满了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核。诗人通过描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心灵安宁的重视。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的“白云青巘”、“长松树树花”等意象鲜明而生动,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山水世界。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风格:叶颙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充满了音乐美。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1. 历史意义
  • 隐逸文化的传播:叶颙的《怀赤松云𩕢旧隐》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是元代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载体。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元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逃避和寄托。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怀赤松云𩕢旧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生活,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赤松云𩕢旧隐》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元代古诗,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展示了元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叶颙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