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大旱呈时官二首

雷久无声电敛光,老龙何地密韬藏。
只愁遂失苍生望,何不留心济四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丙申大旱呈时官二首·其一》是元代诗人叶颙所作,其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雷久无声电敛光,老龙何地密韬藏。
    只愁遂失苍生望,何不留心济四方。

  2. 诗歌赏析

  • 主题深刻:《丙申大旱呈时官二首·其一》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隐喻时政的腐败和政治的不关心民生。
  • 情感真挚:叶颙以雷霆之威来比喻朝廷的权威,用老龙的隐忍来象征官员的沉默,展现了他对政治现状的深切忧虑。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1. 历史背景
  • 元末明初:该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
  • 政治环境:当时的朝廷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和权力斗争,而叶颙作为文人,对这种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丙申大旱呈时官二首·其一》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体现了叶颙高超的文采。
  • 思想内涵:诗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1. 文化影响
  • 后世评价:叶颙的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和推崇。
  • 传承意义:作为国学经典之一,《丙申大旱呈时官二首·其一》不仅弘扬了国学文化,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重要资源。
  1. 写作背景
  • 个人经历:叶颙的个人经历可能与他的创作密切相关,他的仕途坎坷和政治理想未能实现,这使他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社会现实: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让他深感痛心,这种心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丙申大旱呈时官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政治忧虑和民生关切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