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赋听香亭

听香亭畔春风起,吹折琼花三两蕊。
烟梢留宿白云飞,横渡溪桥归海屿。
雪消南国近黄昏,月照前村半江水。
五更霜重玉容寒,吟翁睡足茅屋底。
梦中非我亦非梅,非鼻非心复非耳。
但见芬芳遍太虚,唯聆馥郁周寰宇。
幽香和冻堕琴床,旖旎肝肠熏骨髓。
胸次峥嵘妙莫窥,襟怀洒落奇无比。
醉后频惊往事空,醒来倍觉吾庐美。
疏影横斜涧沼中,韶光浩荡乾坤里。
雌蝶雄蜂浪自狂,山猿野鹤深相嘻。
画角高酣兴不孤,玉箫婉娩情难已。
雾钥江南去路迷,罗浮望断知何许。
拟祛声迹绝闻尘,汲引深情为君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赋听香亭》是元代诗人叶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哲思的独特见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听香亭畔春风起,吹折琼花三两蕊。
    烟梢留宿白云飞,横渡溪桥归海屿。
    雪消南国近黄昏,月照前村半江水。
    五更霜重玉容寒,吟翁睡足茅屋底。
    梦中非我亦非梅,非鼻非心复非耳。
    但见芬芳遍太虚,唯聆馥郁周寰宇。
    幽香和冻堕琴床,旖旎肝肠熏骨髓。
    胸次峥嵘妙莫窥,襟怀洒落奇无比。
    醉后频惊往事空,醒来倍觉吾庐美。
    疏影横斜涧沼中,韶光浩荡乾坤里。
    雌蝶雄蜂浪自狂,山猿野鹤深相嘻。
    画角高酣兴不孤,玉箫婉娩情难已。
    雾钥江南去路迷,罗浮望断知何许。
    拟祛声迹绝闻尘,汲引深情为君洗。

  2. 诗歌内容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的前四句“听香亭畔春风起,吹折琼花三两蕊。烟梢留宿白云飞,横渡溪桥归海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春风拂动着亭畔,使得梅花般的琼花被吹得凋零,而远处山峦间云雾缭绕,仿佛在天空与大海之间穿梭。
  • 人的情感体验:接下来的诗句“雪消南国近黄昏,月照前村半江水。”表现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的宁静感受。随着雪花消融,南方的天空渐渐暗淡下来,一轮明月洒在江面上,照亮了前方村庄的宁静景象。
  • 梦境与现实对比:“五更霜重玉容寒,吟翁睡足茅屋底。”通过描绘深夜霜寒的意境,以及诗人在茅屋里沉睡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的深刻思考。
  • 哲理感悟:“梦中非我亦非梅,非鼻非心复非耳。但见芬芳遍太虚,唯聆馥郁周寰宇。”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超然态度,认为真正的美好存在于无限的宇宙之中,而非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 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诗中的“雌蝶雄蜂浪自狂,山猿野鹤深相嘻”展示了自然界生物的自由与快乐,与诗人内心的平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 艺术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幽香和冻堕琴床”、“胸次峥嵘妙莫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1. 诗人简介与背景
  • 叶颙(约公元1305年前后在世),字伯恺,金华(今属浙江)人,元末时期隐居不出,自刻其诗名为《樵云独唱》。明洪武中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
  • 作为一位隐士诗人,叶颙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浓厚的道家哲学色彩和对自然的热爱。

《再赋听香亭》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赞叹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艺术珍品。它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朋友来说,了解并品味这首诗歌,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才情,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