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暮归

山色晚苍苍,山门下夕阳。
栴林飘槲叶,新月到禅床。
径出千峰秀,亭回一涧长。
淹留不可及,露湿薜衣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隐寺暮归》是宋代诗人白珽创作的五言律诗。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通常会关注其内容、风格、技巧和主题,而《灵隐寺暮归》则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山色晓苍苍,山门下夕阳。
    枬林飘槲叶,新月到禅床。
    径出千峰秀,亭回一涧长。
    淹留不可及,露湿薜衣裳。

  2. 诗歌内容解析:《灵隐寺暮归》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日落时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的感受。诗中“山色晓苍苍”开篇点题,以清晨的山色为背景,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山门下夕阳”则描绘了日落西山的景象,夕阳西下,给山门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宁静。接着,诗人转而描述树木和自然景观,“枬林飘槲叶”,用树叶随风飘舞的景象,衬托出山林的生机与活力;“新月到禅床”则以新月升起的画面结束全诗,营造出一种幽深、清远的意境。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细致刻画和对情感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及其内心的平静与安详。

  3. 诗歌创作特点

  • 简洁的语言:白珽的诗歌语言精炼,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不仅画面感强烈,还充满诗意。
  • 深刻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夕阳、山石、林木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也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
  • 精湛的技巧:白珽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更强,更加引人入胜。
  1. 文学地位
  • 《灵隐寺暮归》作为宋元时期的诗歌佳作,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白珽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灵隐寺暮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对于诗歌爱好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是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