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杜元用见过韵

湖上新楼好,相过不厌君。
年光吴地老,客梦越江分。
聚散无虚迹,穷通有昔闻。
时遮西望眼,冉冉见浮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杜元用见过韵》是元代诗人任士林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将对其内容及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湖上新楼好,相过不厌君。
    年光吴地老,客梦越江分。
    聚散无虚迹,穷通有昔闻。
    时遮西望眼,冉冉见浮云。

  2. 作品背景

  • 任士林(1253—1309),元庆元鄞县人,字叔实,号松乡。任士林幼颖秀,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无不周览。后讲道会稽,授徒钱塘,武宗至大初,荐授湖州安定书院山长。为文沉厚正大,一以理为主。有《松乡集》。
  • 诗作的创作时期,正值元朝末年,政治动乱,社会动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士林的诗作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和杜元用见过韵》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文人,任士林对国家的兴衰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这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 作品鉴赏
  •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湖上新楼的美丽,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相聚的情景。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审美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 诗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如“时遮西望眼,冉冉见浮云”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也暗喻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作品影响
  • 《和杜元用见过韵》作为任士林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 该诗在历史上的传播和流传,使其成为后人研究元代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文人心态的重要资料。

任士林的《和杜元用见过韵》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描绘生活、抒发情感、体现哲学思考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