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

嵯嵯麈湖山,飘飘紫薇仙。十年山中炼形魄,缥缈御气凌苍烟。
采芝朝入虎窟饮,抱月夜就龙宫眠。洞天石扇星斗落,紫凤一举天风旋。
君家正在沧海头,十洲三岛烟雾幽。手持瑶华度海去,白云乱洒扶桑秋。
归来何以为亲寿,蟠木结实行当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危素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元至正间,是危素赠给好友郑复常的一首送别诗。下面将围绕此作品展开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江西金溪人。他师从吴澄、范椁,精通五经,元代曾任经筵检讨,并参与修撰宋、辽、金三史,累迁至翰林学士承旨。
  • 生平经历:入明后,危素继续担任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共同修《元史》,同时兼任弘文馆学士,提供顾问服务。他在元朝和明朝期间均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贡献。
  1. 诗歌原文
  • 诗中“嵯嵯麈湖山,飘飘紫薇仙”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山水画面,表达了对友人超凡脱俗境界的赞美。
  • “十年山中鍊形魄,缥缈御气凌苍烟”则体现了郑复常在深山修炼十年,已达到高超的修为境界。
  • “持揺瑶华度海去,白云乱洒扶桑秋”展现了郑复常手持仙草(瑶华)渡海离去的场景,以及飘渺如白云般的自然景观。
  • 结尾四句:“君家正在沧海头,十洲三岛烟雾幽;手持瑶华度海去,白云乱洒扶桑秋”,是对友人即将离开时的祝福和期盼,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愿景。
  1. 诗词鉴赏
  • 艺术特色:《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仙境、修炼、渡海等元素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唯美而深邃的画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文化内涵:该诗不仅是一篇送别之作,同时也是对友情和修行的一种颂扬。通过诗中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郑复常深厚的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1. 创作背景
  • 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位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频繁,文人士大夫多有离合之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歌往往蕴含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思考。
  • 友情主题:诗歌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郑复常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之间的友情往来。这种友情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1. 文学影响
  • 诗歌地位: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不仅是危素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元末明初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 传承价值:这首诗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受到赞誉,还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而被后世传诵。它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元末明初学者生活、思想及文化的窗口。
  1. 社会反响
  • 读者群体:该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那些对元末明初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播媒介。
  • 文化传播: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这首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各种渠道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对于《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的研究和应用,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学术研究:可以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文学手法等方面,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 文化交流:可以将这首诗与其他元末明初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异同,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 教学应用:可以将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用于文学教育中,帮助学生了解元末明初的文学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末明初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生活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