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 灯夕到维扬

壮东南形胜,淮吐浪、海吞潮。记此日江都,锦帆巡幸,汴水迢遥。迷楼故应不见,琼花、底事也香消。兴废几更王霸,是非总付渔樵。
谁能十万更缠腰。鹤驭尽飘飘。正绣陌珠帘,红灯闹影,三五良宵。春风竹西亭上,拌淋漓、一醉解金貂。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吹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兰花慢·灯夕到维扬》是元代诗人白朴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壮美的东南形胜和历史古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壮东南形胜,淮吐浪、海吞潮。
    记此日江都,锦帆巡幸,汴水迢遥。
    迷楼故应不见,琼花、底事也香消。
    兴废几更王霸,是非总付渔樵。
    谁能十万更缠腰?
    鹤驭尽飘飘。
    正绣陌珠帘,红灯闹影,三五良宵。
    春风竹西亭上,拌淋漓、一醉解金貂。
    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吹箫。

  2. 作者简介

  • 白朴(1226—约1306年),字仁甫,号兰谷,祖籍陕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迁至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1. 创作背景
  • 据词中描述,白朴在元朝统治初期曾经历过国家的繁荣与动荡。这首词可能写于他晚年居金陵时,通过对过去盛世的回忆,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
  1. 作品鉴赏
  • 《木兰花慢·灯夕到维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东南形胜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沧桑。通过对江都的繁华景象和汴水的遥远距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盛衰的感慨。
  • 整首词通过对比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萧条,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这种深刻的主题使得《木兰花慢·灯夕到维扬》成为了元代文人作品中的佳作。

白朴的《木兰花慢·灯夕到维扬》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的词作,也是元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学魅力和历史气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