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孤迎养,庭闱草自春。
那知清野久,却喜白头新。
楚水寒摇锡,蛮花净熨巾。
怜君辛苦意,羞杀倚门人。
贺先上人奉母归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先上人奉母归乡》是元代诗人朱晞颜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沉情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作品背景:朱晞颜,元朝湖州路长兴(今属浙江)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瑞州路城务税课提领。他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如《瓢泉吟稿》等,都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功底。
诗歌原文:诗中“早岁孤迎养”,描述了诗人早年孤独地抚养母亲的情景;“庭闱草自春”,则描绘了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诗句“那知清野久,却喜白头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岁月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母亲日益增长的尊敬和爱护。
艺术特色:朱晞颜的诗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见长。《贺先上人奉母归乡》作为其中的代表作,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中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眼都透露出深深的情感和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极其重要的伦理观念。朱晞颜的《贺先上人奉母归乡》不仅反映了古代孝道文化的实际状况,还体现了个人对于家庭责任与义务的深刻认识。诗中对母亲的深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观念的真实写照。
《贺先上人奉母归乡》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和丰富情感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母亲爱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