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程渔庄救燕

燕巢屹高垒,蛇行危折罄。
不虞猝见侵,怪事发轩屏。
黄口养渐大,紫翮翻相映。
雌雄力难护,吞噬气方盛。
岂不避戊己,天意特未定。
主人勇赴救,为惠固当竟。
蜿蜒堕尺棰,折首甘所迎。
古人致阴类,嗜好用其性。
此族遭炮燔,往往多夭横。
人固异于物,纵暴胡忍听。
试看自古来,善者终必胜。
羿殒莽亦屠,曾莫保躯命。
报应各以类,岂不信可证。
驱而放之菹,是乃三代政。
姑用柳子言,锄吾草莱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程渔庄救燕》是宋代诗人牟巘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牟巘,字子野,号东野,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宋末元初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牟巘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哲理。

  2. 诗歌原文
    燕巢屹高垒,蛇行危折罄。不虞猝见侵,怪事发轩屏。黄口养渐大,紫翮翻相映。雌雄力难护,吞噬气方盛。岂不避戊己,天意特未定。主人勇赴救,为惠固当竟。蜿蜒堕尺箠,

  3. 诗歌鉴赏
    a. 首联描绘景象:诗的开篇就通过“燕巢屹高垒,蛇行危折罄”两句,展现了燕子筑巢的壮观景象和它们在危险环境中的顽强生存状态。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燕子对巢穴的重视,也暗示了它们在面对威胁时的勇敢与坚持。
    b. 第二联表达情感:接下来的两句“不虞猝见侵,怪事发轩屏”,表达了诗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的震惊和不解。这里的“轩屏”象征着安全之地,而燕子在这里突然遭遇攻击,无疑增加了诗中的紧迫感。
    c. 第三联揭示主题:紧接着的“黄口养渐大,紫翮翻相映”,则转向了燕子及其后代的成长过程,通过“黄口”和“紫翮”两个意象,生动描绘了燕子家族的繁衍和成长。同时,“翻相映”也暗示了燕子在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d. 第四联抒发感慨:“雌雄力难护,吞噬气方盛。”这里,诗人通过对燕子家族内外矛盾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和生存挑战的深刻思考。同时,“吞噬气方盛”一句,更是直接揭示了燕子面临的危机。
    e. 尾联提出解决之道:“岂不避戊己,天意特未定。”诗人在此提出了一种无奈的情绪,暗示即使燕子们能够避开外部的威胁(“戊己”),但天意(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最后一句“主人勇赴救,为惠固当竟”则表达了诗人对燕子们的同情和支持,认为他们值得被救助,并且应该得到保全。

  4. 诗歌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末元初这个动荡的时代。当时社会不稳定,国家处于多事之秋,人民生活困苦,自然生态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程渔庄救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诗人通过描述燕子在困境中的生存斗争,隐喻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表达了自己对正义和生命的珍视。

  5.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燕子的生活习性和遭遇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坚韧不屈、勇敢抵抗的精神。
  • 用词精准:诗人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如“屹”、“危折罄”、“黄口养渐大”,使得整首诗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燕子及其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爱护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 格律严谨:在格律上,《和程渔庄救燕》保持了七言绝句的传统形式,每句七个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1. 文化影响
  • 《和程渔庄救燕》作为宋末元初时期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
  •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咏物言志的传统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和程渔庄救燕》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