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巢屹高垒,蛇行危折罄。
不虞猝见侵,怪事发轩屏。
黄口养渐大,紫翮翻相映。
雌雄力难护,吞噬气方盛。
岂不避戊己,天意特未定。
主人勇赴救,为惠固当竟。
蜿蜒堕尺棰,折首甘所迎。
古人致阴类,嗜好用其性。
此族遭炮燔,往往多夭横。
人固异于物,纵暴胡忍听。
试看自古来,善者终必胜。
羿殒莽亦屠,曾莫保躯命。
报应各以类,岂不信可证。
驱而放之菹,是乃三代政。
姑用柳子言,锄吾草莱径。
这首诗是程渔庄在燕巢被蛇侵害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的思考。
我们看到“燕巢屹高垒”,这句诗描绘了燕子在高高的巢穴中筑巢的景象,给人一种稳定而安全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蛇行危折罄”却打破了这种宁静,揭示了大自然中的捕食者——蛇正在向燕子发起攻击。
诗人描述了燕子的困境:“不虞猝见侵,怪事发轩屏。”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燕子突然遭到蛇的攻击的惊讶和担忧。而“黄口养渐大,紫翮翻相映”则描绘了燕子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努力成长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雌雄力难护,吞噬气方盛。”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燕子夫妻双方无法共同抵御蛇的攻击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现实。
诗人转向对人的行为的思考:“岂不避戊己,天意特未定。”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逃避和退缩行为的质疑。他认为,人们在面对自然规律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与自然界的力量抗争。
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深刻的认识:“古人致阴类,嗜好用其性。”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习性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特性,我们应该尊重并利用这些特性。
诗人总结了他的观点:“此族遭炮燔,往往多夭横。”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许多物种因人类的破坏而灭绝的感慨。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中的生命,不应该随意破坏和污染环境。
这首诗通过描绘燕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人类行为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