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正德长慈湖

本斋之孙盛词华,下视流辈十倍过。
家书虽散尚千卷,其奈储无儋石何。
二昆研席相与共,勘辨不遣毫发讹。
一朝束书慈湖去,慈湖之学自象梭。
人之高明骛高远,不由梯级陡上坡。
而其下者保固陋,终岁无路登嵯峨。
万形惟实乃无弊,此道自古传思轲。
慈湖论心论无我,真意初不烦镌磨。
虚明一语更超绝,不肯与人同其波。
却笑禅宗用心错,我每读此毋麾哦。
微言日绝诸老尽,独抱永感如宿疴。
君家诗友讲贯熟,持之以注岂在他。
我耕我穫粒我腹,而彼徒梦笠与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正德长慈湖》是由宋末元初牟巘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学问与道德的追求。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牟巘(1227~1311),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他以父荫入仕,曾为浙东提刑。其文学成就在元代颇负盛名。
  1. 诗作原文与解析
  • 首句“本斋之孙盛词华”:这里提到的“本斋”可能是指牟巘自己的书房或学舍,而“孙盛词华”则表达了对友人才华和学识的赞赏。
  • 第二句“下视流辈十倍过”:此句表明了与同辈相比,友人的学识和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示出深厚的自信和骄傲。
  • 第三句“家书虽散尚千卷”:尽管家中的书籍已经散失不少,但友人仍然保有大量的经典文献,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积累。
  • 第四句“其奈储无儋石何”:这句表达了朋友虽有丰富的藏书,但因经济原因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反映出作者对于友人处境的同情和关注。
  • 第五至八句:描述了与友人共研学术的场景,强调了共同探讨和学习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元代文人重视学术传承和教育的传统观念。
  1. 主题思想
  • 学问与道德:通过描述友人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这首诗强调了学问与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 友情与互助:诗中多次提及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的场景,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互相帮助的精神。
  • 文化传承:通过描述友人对经典文献的广泛研究,诗歌也体现了元代时期文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视。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牟巘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思想深度:虽然表面上看似描写日常生活,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 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牟巘的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视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 启示意义:诗中的友情、学术交流以及对学问与道德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仍应坚持追求知识和道德的提升。

《送陈正德长慈湖》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学术探讨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追求,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做人、做学问的宝贵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