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武林闻失火

九月五日夜,抱衾方熟眠。
半夜闻传呼,巡官敲玉鞭。
连街报遗火,援救喧争先。
老兵起惊讶,烟焰上逼天。
小桶灌滴水,巨索相钩连。
健儿走掠夺,贫富分目前。
孰云可扑灭,况非燎于原。
钱塘辐辏地,居处层楼巅。
版墙不隔尺,万家手可传。
一遭回禄灾,乐岁如凶年。
明朝出闾巷,行听老翁言。
火患尚可延,输官忧酒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武林闻失火》是一首描绘火灾紧急情况的元代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寓武林闻失火》是元代诗人朱德润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为公元975年。
  • 作者简介:朱德润是南宋末至元初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对后世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 时代特点:该诗反映了元代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独特之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1. 作品内容
  • 火灾发生的场景:诗中描述了九月五日夜,作者刚刚抱着被子准备入睡,半夜突然传来传呼声,原来是巡官敲玉鞭报遗火,连街都在报道火灾的消息。
  • 救援行动的描述:老兵们被惊醒后,惊讶于烟雾升腾,小桶灌水、巨索相钩连,健儿们走掠夺,贫富分立眼前。
  • 社会反应:谁还说可以扑灭?何况这场火灾不是发生在野外的原野上。钱塘地区人口密集,建筑高耸入云,板墙不隔尺,万家手可传。
  1. 作品艺术特点
  • 生动的细节描写:朱德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火灾发生时的紧张气氛和社会的反应,使得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想象出那个瞬间的画面。
  • 强烈的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通过对老兵们的惊讶、烟焰的上升等细节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于火灾突发性和破坏性的深刻认识。
  • 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中不仅展现了火灾带来的直接影响,如财产的损失和居民生活的困难,还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以及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的效率问题。

《寓武林闻失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捕捉了火灾这一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反应。

相关推荐